博悦娱乐平台在线客服

新闻动态
让传统回到日常(大家谈人生)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5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21

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

楼宇烈

弹指挥间,我踏入北京大学已有70个年头,在北京大学执教65年。

回想起1955年初到北大报到时,校园道路两旁摆放着迎新的桌子,每张桌前都立着醒目的大标语牌:“欢迎你,未来的物理学家!”“欢迎你,未来的经济学家!”“欢迎你,未来的哲学家!”学校对每一位学子都寄予了深切期望。

高考填志愿时,我一心渴望找到一门能兼容文理的学科。在专业介绍中,我发现哲学“既涵盖人文科学,又包含自然科学”,这不正是我理想中的知识架构吗?后来,我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。彼时正值1952年院系调整后,全国的哲学力量齐聚燕园的时期。

北大哲学系的课程设置,完全满足了我的愿望。我们系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,深入探寻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,还学习自然科学课程。比如,每周三晚上都会举办自然科学前沿讲座,物理学家黄昆、北京天文馆馆长陈遵妫等都曾前来分享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。大学二年级时,学校还专门开设了高等数学必修课。

求学期间,师生关系非常亲密。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跟随老师学习知识,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接触也很多。比如与教马列主义的冯定先生、教中国哲学的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,我们交往都较多。有些课程甚至在老师家中进行。我们曾前往住在中关园的朱谦之先生家中,聆听他讲解日本哲学与宗教;也曾到燕园梁启雄先生家中上课,研读荀子思想。

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的。后来,我对自己的教学要求,便是要像冯友兰先生那样,能做到深入浅出。所谓“浅出”,就是让从未接触过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基本听懂我所讲授的内容;所谓“深入”,则是让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。我几十年的教学,始终秉持这一要求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